自我接纳

再怎么纠结过去也无法改变现状

以弗洛伊德为主的心理学家们主张的原因论认为人是由过去、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,这些独一无二的经历变成了潜意识,决定着一个人的人格和世界观、人生观的形成。

而阿德勒认为,重要的不是过去,而是如何看待过去。过去是客观既定事实无法改变,而对过去的看法和理解是人的主观意识,是可以改变的。
所谓的心理症状,并不是过去经历的产物,而是为现在的“目的”服务的。拿过去发生的事情来当挡箭牌,这是一种逃避心理,是缺乏勇气的表现。

将责任推脱给他人或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改善自身的处境。

阿德勒心理学是“勇气的心理学”,无论如何,首先应该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,认清现实,不能逃避。
同时也是“使用的心理学”,“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(无法改变),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(可以改变)”。
认清现实,不能沉浸在无法改变的事实里,而是着眼可以改变的地方,勇敢向前迈步。

当你急于奔向未来时,说明不喜欢现在

很多人目标远大,觉得只有怎么怎么样,人生才真的开始,现在的生活还不叫“人生”,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。
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,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。但现在却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。
正如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所说的,当你急于奔向未来的时候,说明你不喜欢现在。

如果说人生是一条线,那么实质上支撑这条线的是放大后看到的无数个点,是一连串的刹那。

有目标有规划是好事,能对自己的前进的道路有指导作用,可以时不时停下来审视自己是否偏航。
但要避免整天望着远大理想无效内耗,而忽略了脚踏实地,这就本末倒置了。
要把注意力聚焦在当下,把达成目标的过程原子化,用别的话说也可以理解为“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”,每一次练习都是一个当下做当下完成的目标。

纠结过去、关注未来,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,自以为看到了什么,实际上什么也没有改变。
支撑着自己变强的不是空想内耗,而是是专注忘我的无数次挥刃,最后蓦然四顾时才发现:“已经来到这里了吗?”

接纳他人

课题分离:人际关系的起点

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,只需要考虑一下 “某种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?”
然后要做的仅仅是不干涉别人的课题,同理别人也不能干涉我的课题。

被辅导者是否改变不是辅导顾问的课题。
接受辅导后,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心、是否改变生活方式,这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,辅导顾问不能干涉。
“可以把马带到水边,但不能强迫其喝水”。
人的核心价值在于自己的“内核”,必须是自身经历过血与火的历练才得以形成的,外力介入拔苗助长无益。没有什么救世主,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。

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的,同理别人的行为不符合你预期的时候你也不能发怒,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,而是起点。
想要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。即使是跟最亲近的伴侣,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,因为不管怎样都是独立的两个人。

如果认为课题分离是肆意践踏对方好意。这其实是一种受“回报”思想束缚的想法。
也就是说,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,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,自己也必须给予回报。
这其实并非是不辜负好意,而仅仅是受回报思想的束缚。无论对方做什么,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。
人们经常借“爱”、“为你好”之名,行支配和控制之实。

在阿德勒眼中,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“我爱你,但与你无关”。
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而独特的。
我怎么爱你,这是我的课题,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,这是你的课题。
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,过自己的人生。

横向关系:平等相处的基础

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。
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。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,成为理想中的自己。
有太多自身无法选择的事情,出身、父母、国家都不是自己选的。人都各有差异,这种“差异”不关乎善恶或优劣,人皆生而平等。

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,可以促使人努力和进步。
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,例如刻苦学习、勤奋练习等。这需要向前迈进的勇气,凡事皆有代价。
同时也要明白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想,而非客观事实。即使你觉得自己很优越,可能在别人眼里也不过如此,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即可。

优于别人并不高贵,真正的高贵是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。
陷入攀比和嫉妒的心态里,对自己没半点好处,只会无效内耗;聚焦于自身,不断去超越昨天的自己才是第一位的,真正的高贵源于个人的不懈努力。

阿德勒心理学强烈否定赏罚教育。
表扬或批评是在上下级中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,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。
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“操控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”,其中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。

更好的做法是“鼓励”,或是一句简单的“谢谢“来对他人表示感谢,或者用“我很高兴”、“帮了大忙了”之类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喜悦。
重要的是不“评价”他人,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。

共同体感觉:人际关系的终点

信赖他人,要把相信分成“信用”和“信赖”来区别考虑。
信用有附加条件,“如果你还的话我就借给你”或是“只借给你能够偿还的份额”,这种态度并不是信赖,而是信用。
而信赖是指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。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无条件地相信。这就是信赖。

信赖的反义词是怀疑。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“怀疑”之上。怀疑他人、怀疑朋友、甚至是怀疑家人或恋人,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。
那么,对方也能够瞬间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,会凭直觉认为“这个人不信赖我”。你认为这样还能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吗?
只有选择无条件的信赖,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。如果对方没有,那么从你开始。

需要明确的是,阿德勒心理学并没有要求“要无条件地信赖所有人”。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“手段”。
如果你并不想和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,也可以彻底斩断关系,这是自己的课题。

查理芒格说,一辈子做对两件事就可以很富有:

寻找什么是有效的,重复它。
发现什么是无效的,避免它。

我也想起了另外一句话,尼布尔的祷告词:

上帝,请赐予我平静,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,给予我勇气,去改变我能改变的,赐我智慧,分辨这两者的区别。

顺 不妄喜;
逆 不惶馁;
安 不奢逸;
危 不惊惧;

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 可拜上将军